欢迎光临左堂雕塑艺术官网! | 客户反馈 | 联系我们 | 我们的位置

海南周刊| 林毓豪回顾展广州举办 作品《鹿回头》成海南经典雕塑

左堂雕塑 | 2017-02-28 | 分享到: 点击:1986 次

 深圳左堂雕塑,专业雕塑设计与雕塑制作,行业先锋。致力于金属雕塑、不锈钢雕塑、铸铜雕塑、锻铜雕塑、玻璃钢雕塑、仿砂岩雕塑、石材雕塑、泡沫雕塑、城市雕塑、园林景观雕塑、校园雕塑等。电话:0755-27215199,网址:www.zuotangart.com

林毓豪回顾展广州举办,近两百件作品叙述风雨人生

  鹿回头,透着质朴与温度

  《背书》

  林毓豪自塑像

  《智慧女神》

  《老侨工》

  海南三亚《鹿回头》

  文海南日报记者尤梦瑜

  一眼回眸,那古朴野拙的爱情,以及这片热土上的沧海桑田。

  大型雕塑《鹿回头》树立在三亚鹿回头山顶上已经三十年了,成为了这个城市的标志与名片,此经典作品出自海南籍著名雕塑家林毓豪之手。2月21日,为纪念林毓豪逝世20周年,由广东美术馆主办,广州雕塑院和海南省雕塑艺术学会协办的《质朴与温度——林毓豪回顾展》于广东美术馆举办。展览展出了林毓豪生前各个时期作品近200件,这些富有艺术家个人风格的作品,既阐述着作者历经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之路和风雨人生,也反映着时代面貌。

  农家之子对美的执着

  1940年,林毓豪出生在乐东黄流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

  林毓豪对美术的喜爱与生俱来。小时候,家人带着他去田间干活时,大人们劳作,他就在旁边捏泥巴公仔。贫穷的家庭买不起画纸给他画画,他就用别人丢下的烟盒子拆开来作画。

  上世纪五十年代,衣服要靠布票买来布料缝制,分给每个人的布票也都有限。因为天天作画,林毓豪的衣服总是沾满了颜料,脏兮兮的。可是他并没有用布票买布来做新衣服供换洗,而是将全家的布票集中起来,买一种俗称“三洋白”的土布,这种布质粗厚,适合作画。他将创作好的绘画作品一幅幅地寄往广州美术学院,最终在1959年考取了广州美院的雕塑系。5年后,他被分配到了广东省二轻厅工艺美术研究所。1968年,林毓豪被下放到干校,虽然感觉前路无望,但他并没有放弃艺术梦想,而是趁着看管牛群的时间画水彩画。

  对艺术的追求与持之以恒的努力,让林毓豪确立了他在艺术界中的地位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他已在雕塑界成名,他的作品受到了广大群众和美术界人士的喜爱和赞赏。生活的阅历让这位雕塑家乐于塑造身边普罗百姓的人物肖像,他上百件栩栩如生的肖像雕塑以一股“真实、朴素”的力量打动着人心。

  “鹿回头”的前世今生

  林毓豪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不少大、中城市雕塑和纪念群像,它们分别耸立在江苏、广东、海南、陕西等地。此次回顾展中,展出了《鹿回头》《南京雨花台纪念碑》《鉴真登岸》《李纲》《省港罢工》《新花》《孙中山胸像》《黄河英魂——冼星海》等大型雕塑的创作稿。

  提到他的大型城市雕塑,对于海南人民来说,最熟悉的莫过于鹿回头公园里的《鹿回头》。

  省文体厅原副厅长陈克勤在其书中称林毓豪的《鹿回头》是“传世艺术杰作”。据他回忆,1982年,当时的三亚还叫“崖县”,隶属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。时任州长王越丰建议在三亚做一个有利于促进开放的大项目,以带动整个三亚地区的改革开放,鹿回头公园由此而生。

  当年,林毓豪和州、县里的几位干部一起走遍三亚不同山头为雕塑选址。林毓豪大女儿林纾在一篇回忆父亲的文章里提到:“当时这些山头都鲜有人迹,他们各自拿一把刀劈荆斩棘,到达不同的山头上去观看环境。父亲极为重视城市雕塑与其周围环境的谐调关系,这是父亲的城市雕塑作品中一个显著的特点。”

  决定了雕塑的存放地址后,林毓豪就开始他的创作。为了刻画人物,他去了几十趟五指山写生,观察黎族少女的劳动动作、神态姿势等,甚至让一位黎族猎手跟着他去鹿回头山上“还原”当时的场景。《鹿回头》神话故事只有一百来字,林毓豪要根据这寥寥数语去发挥想象,进行创作,他的稿子改了又改。

  在《鹿回头》雕塑进行放大定型工作时,他和石工们在山上用几片椰子叶搭就一个小草寮,用来休息和避雨,日晒雨淋中,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。

  正是这样的坚持与奉献,以及对家乡的深情,让林毓豪塑造出具有海南人文特色的《鹿回头》。事实上,林毓豪的每一个大型雕塑背后,都有着令人感动的故事。1977年,林毓豪创作《南京雨花台纪念碑》群像,他跑遍江南地区与四川搜集创作素材,研读革命先烈们的史料,传神的人物塑造得以呈现,立于时代之中。

  传递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温度

  在林毓豪回顾展中,有一个展厅集中展出人物肖像,这些肖像作品带着他们所处的时代特有的内涵和风貌,伫立在观众的眼前。

  2月21日展览开幕后,主办方组织了座谈会。不少曾与林毓豪有过来往的艺术家、评论家们回忆着自己心中的林毓豪。

  林毓豪的妻子吴真女士也参加了座谈会。她在会上说,当年,林毓豪只要看见形象鲜明的人,就想要给他做个肖像雕塑。那时候,吴真女士在华侨糖厂做宣传工作,能接触到不少工人,“我跟厂长申请‘能否给工人半天假,让我先生给他做个像’?结果,林毓豪在车间找寻到不少雕塑对象。”

  林毓豪喜欢做肖像雕塑,也很重视公共雕塑,他曾说“要是我的雕塑能够立在地球上就好了”,而如今看来,他的不少大型雕塑不仅立在了地球上,也立在了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中。

  “把自己对人的理解表达出来,我觉得林毓豪是做到了。”中央美术学院教授、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、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殷双喜说:“林先生所处的那个年代资讯有限,但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、吸收、领悟,更像一个高超的手艺人,通过自己的手从实践中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,实在地学东西,他不是被书本灌输,不是盲目地接受,而是通过自己的手和心而获得的成就,我觉得这个非常可贵。”

  1977年,37岁的林毓豪被确诊为结肠腺癌。当被问到还有什么事情放不下时,他说:“孩子有妻子照顾,我很放心,可惜的是我的事业刚刚开始,我心中设想的艺术蓝图需要我去完成,这是我唯一舍不得的。”此后20年间,林毓豪带病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。1997年,林毓豪在广州病逝。

  链接

  关于林毓豪

  林毓豪(1940—1997),海南崖县(今海南省乐东县)人。著名雕塑家。1940年9月5日出生于海南岛黄流镇,家境贫寒。

  1964年广州美术学院毕业,同年分配到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。1970年调往广州雕塑院从事专业创作,为国家高级美术师。曾任广东省六届人大代表,并当选为主席团成员。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中国雕塑学会会员,广东美术家协会理事,广州粤海书画研究会副会长,广州海日书画研究会顾问,广州市文联委员,广州城市雕塑艺委会委员,海南大学客座教授。

  1981—1990年举办过四次个人作品展和两次联展。至今已有百多件作品分别参加国内外各类型美术作品展。分别获省市及全国性大奖20多次,多件作品被国内外收购和收藏。

  雕塑作品有300多件,代表作为《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碑》原稿、《鹿回头》、《新花》、《奶汁》、《李纲像》、《孙中山胸像》、《鉴真登岸》等,其中已落成的大中型室外雕塑、纪念碑有30多件,分别矗立在南京、西安、广东、海南等地。水彩画有500多张,代表作为:《生命之诗》、《石体浮想#8226;自然#8226;人》等石体系列和树体系列。其雕塑隐秀耐看、内涵丰富。水彩画富有哲理性。

  林毓豪多年刻苦创作,1993年6月被授予世界书画名人荣誉称号。1997年1月12日在广州病逝。

 

  (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